English

培养跨世纪地质人才

1998-04-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赵鹏大,男,满族,1931年生,辽宁清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矿产普查与勘探、数学地质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国际数学地质协会最高荣誉“克伦宾奖”获得者。1983年起任武汉地质学院院长,1994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在地质勘探行业出现萎缩、地质专业生源减少的形势下,如何办好地质高校,是一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大学赵鹏大校长。

赵校长的视野非常开阔,他首先从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谈起。他说∶“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最大的区别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知识的更新、产品的换代都非常快,周期很短。这就需要有很高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否则必然会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而21世纪的人才必需具备很高的创新能力。”谈到这里赵校长加重了语气,“仅有创新能力还不行,还要有强烈的爱国心,才能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人才。爱国心不是抽象的。要能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人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有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有动力。怕吃苦,不愿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多付出,这样的人即便学了一些知识,也不能成为21世纪的地学人才。”所以赵校长认为,爱国心加高创新能力,是21世纪地质人才必需具备的条件,“我们学校就是在千方百计培养这样的人才。”

赵校长紧接着谈起21世纪地质科学的发展,他说,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地学在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地学的研究领域将拓宽到区域范围以致全球规模的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性问题上,同时高新技术将给地学的发展带来日新月异的变革,地学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高新技术对地学发展的促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和显著,因此地学将成为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并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和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系统科学。这样,地学人才的综合素质、知识结构、技能标准就要适应新的需要,所以,地学教育面临着重大改革。

如何改革呢?赵校长说:“改革要围绕着一个中心:为21世纪培养合格人才。合格人才就是前面谈到的,爱国心加高创新能力。”赵校长介绍说,中国地质大学是我国地学教育和科研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很多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并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影响。被批准为“211工程”学校后,地大抓住机遇进行了重点学科的改革建设,通过改革调整、拓宽改造、引进纳新等办法重点建设“地球动力学与全球事件”、“地球物质科学与岩矿新材料”、“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地学信息”、“地学探测技术与地质工程”、“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等五个学科群,力求在上述领域的科研和教育水平上有较大提高,努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学校还注意了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赵校长解释说,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包括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新领域、新类型、新工艺、新方法、新用途等方面。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很重视,很超前,比如从陆地矿产开发转移到海洋矿产的发现开发,许多国家很早就在进行研究了,我们也要抓紧,目前地大已经与广东海洋局联合办所,开展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矿产资源的研究工作。赵校长说,学科结构上的改革,有利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学校特别注重校风、学风建设。中国地质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艰苦奋斗、严格谦虚、团结活泼、求实进取”的优良传统,学校采取各种形势对学生开展传统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谈到地质专业生源减少时赵校长说,怕吃苦是一个主要原因。他希望中小学、学生家长及全社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另外随着高新技术进入地学领域,地质学的范围更宽阔,更有吸引力,地质工作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他相信,地质专业仍然是热门专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